糖尿病的中医辨证中,脾虚是极为常见的初始病机。若仅是单纯脾虚引发的血糖波动,调理起来还不算麻烦。
但中医强调脏腑间的协同与制约关系,疾病发展往往不会局限于单一脏腑,而是会向关联脏腑传变,进而引发复杂的病机变化。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就糖尿病而言,脾作为 “后天之本”,与肾的关系尤为紧密。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主藏精、主水液代谢,二者相互依存。
因此,脾虚状态下,糖尿病的病情往往会进一步累及肾脏,出现脾肾两虚、脾肾阳虚等证型。长此以往,脾阳亏虚,累及肾阳,形成恶性循环,不仅血糖难以控制,还会引发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这也正是中医 “糖尿病:初病在脾,久病及肾” 说法的由来!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面对脾肾两虚型糖尿病,常见的治疗误区有哪些?
在临床诊疗中,许多患者常陷入单一调理的误区:
单纯补脾:仅使用健脾药物,虽能改善消化功能,但无法补足肾阳。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好转,但仍有乏力、畏寒、夜尿频多等肾虚症状,血糖控制也不稳定。
单纯补肾:盲目补肾阳或滋肾阴,若忽视脾虚导致的运化不足,不仅药物难以吸收,还可能因补药壅滞脾胃,引发腹胀、上火等副作用,甚至加重血糖波动。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正确的治疗思路是什么?
对于脾肾两虚型糖尿病,脾肾同补、标本兼治是关键。既要健脾益气,恢复脾的运化功能,又要根据阴虚或阳虚的不同,温补肾阳或滋补肾阴,打破 “脾肾互损” 的恶性循环,从而改善整体代谢功能,稳定血糖。
在用药选择上,不建议单纯依赖降糖中成药或单一健脾、补肾方剂。推荐参考经典名方:
玉泉丸:
源自《沈氏尊生书》,由葛根、天花粉、地黄等组成,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功,适合脾肾两虚兼燥热伤津者,可改善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等症状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七味白术散:
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以人参、白术、茯苓等配伍,重在健脾益气、生津止渴,对于脾虚气弱、津液不布导致的口渴、腹泻等症有良效,常与补肾药物联合用于糖尿病治疗。
金匮肾气丸:
经典温补肾阳方剂,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附子、肉桂,适用于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患者,能改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同时辅助调节血糖代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如何判断是否属于脾肾两虚型糖尿病?
可通过舌象与症状综合判断:
舌象:舌苔薄白、舌体胖大、齿痕明显,多为脾肾阳虚;
舌苔少、舌质红,提示脾肾阴虚;
舌苔黄腻、舌质红且有齿痕,则为脾肾两虚兼湿热内蕴。
症状:若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头晕耳鸣等症状中的 3 种以上,且血糖长期波动,需警惕脾肾两虚型糖尿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最后提醒大家,糖尿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脾肾两虚若不及时干预,病情会逐渐加重,波及心、肝、肺等脏腑,引发严重并发症。
因此,一旦发现脾虚或肾虚的早期症状,应尽早介入调理,结合饮食、运动与中药治疗,从根本上改善体质,控制病情发展。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为什么着重讲解脾肾两虚型糖尿病?因为其病机复杂,不仅涉及脾、肾两大脏腑,还可能衍生出多种兼证。临床治疗需精准辨证,方能事半功倍。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不标明克数也是对患者的负责。以上分享仅供参考,不可盲目套用,以免药不对症,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尚竞配资-股票配资炒股-配资选股-在线炒股配资必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