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鸟的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我曾结识一位收藏家,其藏品中就有两千余件古代鸟食罐,年代跨越汉、唐、宋、元、明、清各朝,形制多样。由此可见,养鸟在我国绝非简单的宠物饲养,而是承载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自古一脉相承。从北宋欧阳修的诗作《画眉鸟》(诗中虽主张山林之乐胜于笼中豢养),到宋徽宗的名画《梅花绣眼图》,都清晰表明,至少在北宋时期,画眉、绣眼等鸟类(如百灵、鹩哥、绣眼、蜡嘴等)的饲养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拥有鸟食罐的汉朝。因此,我国的传统鸟文化,其历史脉络清晰且悠久。
然而,近年的保护政策为这一传统带来了巨大转变。自2021年起,画眉、百灵等传统笼养名鸟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个人严禁饲养。此外,许多其他常见鸟类也被列为“三有”(有益、有重要生态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保护动物,同样禁止个人饲养。这导致了一个现实:与传统鸟文化相关的几乎所有代表性鸟类,如今都不能合法私人饲养。
其后果显而易见:街巷间常见空悬的鸟笼,鸟儿却已无踪。法规的严厉执行有例可证:2023年,深圳一位鸟友因购买饲养四只画眉鸟被举报查处,经鉴定案值两万元,最终被处以十四万元罚款(按价值七倍计)。此类案例威慑之下,放生成风,鸟笼闲置。长此以往,若法规持续百年,这门延续千年的传统技艺与文化记忆,恐将彻底湮灭。
保护野生动物无疑正确,保护传统文化同样重要。当两者在养鸟文化上产生冲突时,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一刀切”,而是寻找兼顾平衡之道——既能有效保护野生鸟类种群,又能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存续。当前的单一做法,虽保护了野生动物,却几乎宣告了传统鸟文化的终结,这无疑是令人痛惜的文化损失,处理方式未免失之简单粗暴。
更需关注的是其社会经济影响。养鸟在我国曾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涉及数千万爱好者,并支撑着从鸟笼、鸟食罐、鸟钩等器具制造,到面包虫等鸟食养殖的完整产业链,是许多手艺人(如天津、河北涿州的鸟笼工匠)和从业者的生计来源。在当下经济和就业形势本就不甚乐观的背景下,骤然切断整个产业,令相关从业者顿失营生,被迫转行,这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亦有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这项针对传统鸟文化的“一刀切”政策,既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无益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反思与调整,寻求更加智慧、平衡的解决方案。
尚竞配资-股票配资炒股-配资选股-在线炒股配资必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