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提起“宋”这个国号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软弱无能,畏敌如虎八个字。然而你能相信吗?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宋朝”,他曾北伐草原,火烧王庭,东征高丽,马踏平壤。
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宋朝只存在于穿越架空小说之中,然而这个大宋确实存在于真实的历史中,它便是号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韩宋。
一、元末大起义
1351年,元朝为了治理黄河水患,征集百万民夫聚集于河南一带修筑河堤,期间由于元朝政府管理粗疏,加上贪官污吏从中盘剥,导致百姓困于劳役,人心怨怒。
当地白莲教头目刘福通、韩山童等人便瞅准时机,准备号召教众起事,结果还没出手,就被地方官吏给拿下了,韩山童身死,刘福通只身逃离至颖州地界。
同年四月,刘福通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旗号正式起兵反元,因其众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短短数月的功夫,起义就席卷到全国各地。
但随后元朝就派大军前来镇压,第一波农民起义也很快就被熄灭了。
可天有不测风云呀,1353年,就在元朝倾举国之兵围剿高邮城盘踞东南的的张士诚时,元朝内部矛盾突然爆发,身为主帅的丞相脱脱被撤职锁拿,导致前线军心浮动,忠于脱脱的军队自动解散,张士诚趁机杀出,赢得了这场元末巨鹿之战,红巾起义卷土重来。
1355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伪称赵氏后裔,建元龙凤,国号大宋。这韩林儿也就是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的原型。
韩林儿
此时元朝的中央军已经不顶用了,起义军要面对的不是官军而是更加凶悍的地主武装。
红巾军以农民为主体,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实行一些均贫富的措施。所以史书中有关红巾军的记载往往伴随“士大夫不幸死难者多矣”、“焚荡城郭,杀戮甚众”之类的话。再加上他们的意识形态又是白莲教和波斯明教糅合出来的缝合怪,这跟中原士大夫信奉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因此,红巾军的处境跟后世的太平天国极为相似。虽然朝廷八旗不顶用了,但类似曾国藩一样的地主武装却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镇压农民起义。
已经奄奄一息的元朝自然乐于看到这种局面,元顺帝甚至特地颁布圣旨给这些地主武装画大饼,大意是:你们不是成天抱怨本朝歧视南人吗?朕本来也是这么想的。但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南人还是很有用的。所以从今天开始,南人中有才能的人,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都要平等录用。以后你们就跟朕的怯薛军一个待遇了。但作为回报,你们要给我努力剿贼。朕呢,也不会让你们白剿,只要你们用心杀贼,无论什么户籍,都一律免除赋税徭役。
转过年去,元顺帝又给这些地主武装下了一剂猛药。那就是在各地设置义兵万户府,这个万户府就是个独立小王国,军政财税都由地方万户一个人说了算。
当然了,大元朝廷可不是做慈善的,我只是给了你一个万户的额度,至于能不能兑现,那就看你们能不能从起义军手里抢到地盘了。
在这项政策的鼓舞下,地主武装中涌现出两个代表人物:
一个是汉族武装代表,日后割据陕西的军阀李思齐。
另一个是胡族地主武装代表察罕帖木儿,也就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汝阳王,这位“汝阳王”可不是什么皇室宗亲,他的祖上其实是色目人,跟随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在安徽一带落了户,到他这一代已经转型成了地方土豪。这位老哥从小饱读诗书,还考过进士,除了籍贯肤色外,他们家跟汉族地主是看不出任何区别的。
红巾军起义后,察罕帖木儿在家乡招募乡勇抗击红巾军,几年下来屡败义军,名声大噪。
1355年,也就是韩宋政权建立的当年,刘福通在中原大杀四方,兵锋直指大宋“故都”开封。就在元朝官军被打得丢盔卸甲,开封岌岌可危之际,“汝阳王”及时杀出,以五万人大破三十万红巾军,解了开封之围。
《倚天屠龙记》中的汝阳王
二、三路北伐
刘福通发现这个汝阳王实在太能打,再这么纠缠下去,红巾军早晚完蛋。韩宋高层经过商议后发现,元朝的中央军如怯薛军、钦察卫、阿速卫都已经烂透了,现在他们最能打的也就只有汝阳王这个地主武装。
但汝阳王毕竟只有一个人,他双拳难敌四手啊!那咱们不如避实击虚,不要在中原一带跟察罕帖木儿纠缠,干脆分兵到山西、陕西和山东开辟第二战场,如果察罕帖木儿去救火,我们就趁机攻取开封,如果他不去,我们就顺势扩大地盘。
红巾军这一分兵,陕西的老爷们率先坐不住了,求救信像雪花一般飞到河南,要求察罕帖木儿赶紧前去救火。
察罕帖木儿巴不得趁这个机会扩大地盘,自然来者不拒。到了陕西之后,察罕帖木儿就像开了无双一样继续追红巾西路军一顿乱杀。史载:察罕帖木儿即领大众入潼关,长驱而前,与贼遇,战辄胜,杀获以亿万计。
再说中路军的山西这边,元朝为了围堵红巾军,派了一个当时跟汝阳王齐名的地主武装头目答失八都鲁前去守卫山西。
但是吧,元朝对这些野生的地主武装又不太信任,就派了一个钦差大臣过去监军。结果不巧的是,派出去的大臣刚一到就战死了,答失八都鲁怕朝廷追责,所以用兵就比较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这样一来,就让红巾军有了可趁之机,使得他们在山西的地盘日益扩大起来。
朝廷一看,答失八都鲁你这是搞什么嘛,是不是想养寇自重呀?于是大都就又给他派了一个钦差大臣去督促他剿匪。
结果这消息被红巾军知道了,他们就伪造了一封跟答失八都鲁媾和的信件,故意让这个元使截获。元使一看不禁一阵后怕,差点就进了贼窝呀!我得赶紧回去向皇上报告。
答失八都鲁得知消息后,一口气没喘过来,死了。
他这一死,中路军直接崩溃,红巾军彻底打开了局面。
元朝见状赶紧喊察罕帖木儿过来救火,可不知道为何,一向所向披靡的汝阳王这次打起来却十分地保守。
他将军队分成了三路:
一路封锁连接河北与山西的井陉口,防止红巾军通过此地威胁大都。
一路屯兵上党地区,防止红巾军杀回河南。
最后一路屯兵河东绛城,防止红巾军进入陕西。
红巾军跟察罕帖木儿干了好几仗,但死活打不开这三把大锁,最终“其得南还者无几”。
红巾军环顾一周,发现东南西三面都被上了锁,只有北面门户大开,那我们就去北面的雁门关碰碰运气吧!
北面是元朝官方部队的防区,前面说过,这帮人已经不行了,红巾军如入无人之境,竟一路杀到了蒙古人的老家大草原上去了。
随后他们又在塞外转战千里,晃晃悠悠地来到了元上都,并纵火焚城。
元朝搞的是两都制,大都是统治汉地农耕区的政治中心,上都是统治草原游牧区的政治中心。这就相当于把人家草原王庭给端了。
这事简直是十分魔幻,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还没见过能打到草原的,更别说打出去还能封狼居胥的了。
更妙的是,察罕帖木儿要守着他在中原的地盘,根本没办法去追击。
中路军就这么一路杀穿元朝正规军进入了辽东行省。
1359年,他们又从辽东杀进了元朝的马仔高丽家里,攻克了高丽西京。
1360年,红巾军继续南下,攻克了高丽王京,高丽国王仓皇出逃,文武大臣全都投降了红巾军。
但这支大军完全不适应半岛的气候水土,再加上没有稳定的后勤补给,所以很快就放弃高丽重新转战辽东。
由于孤悬海外,没有人员补充,起义军死一个少一个,最终打得十不存一,以投降元军而告终。
与悲催的西路军和魔幻的中路军不同,东路军是红巾三路北伐军中唯一打开了局面的。
这一路的将领毛贵进入山东后,改变了红巾军过去的作风,选择了与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妥协,保留旧有行政机构,选贤任能,屯田备战,伺机北伐。这些措施其实就是同样出身红巾军的朱元璋后来干过的事,如果毛贵这一路能够成功, 恐怕就没有老朱什么事了。
可惜毛贵的北伐跟后世太平天国的林凤祥、李开芳一样,在距离大都120里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那时候元廷都被吓坏了,彼时上都还没被中路军烧掉,大臣纷纷劝元顺帝北逃上都避难,万幸这次元顺帝多坚持了一会,成功等来了援军。可惜呀,若是毛贵能与中路军取得联系,同时对大都和上都发起进攻,以元顺帝那为数不多的胆量,说不定就真的跑了。
元顺帝
三、韩宋的意义
北伐失败后,东路军退回山东,不久发生内讧,毛贵被杀。他的改革成果也毁于一旦,红巾军再次恢复流寇本性,互相杀伐不休。
1360年,察罕帖木儿瞅准时机,对山东红巾发起总攻。山东红巾全军覆没。
在三路北伐军闹得天翻地覆之时,坐镇毫州的韩宋中央也于1358年发起北伐,于靖康之耻开封沦陷231年后重新收复宋朝“故都”开封。当然,这个故都体验期只有短短三个月,很快他们就被元朝的救火队长察罕帖木儿给打跑了。
1362年,察罕帖木儿在山东被红巾降将刺杀。
搞笑的是,这位降将刺杀他的理由不是为红巾报仇,而是因为察罕帖木儿有篡逆之心,想当第二个曹操。
好家伙,感情您是大元忠臣啊!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大元朝廷就是这场刺杀的幕后黑手。
察罕帖木儿虽死,但红巾军却没有迎来春天。因为接过察罕帖木儿大旗的是另一个元末狠人,被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的王保保。
韩宋政权最终被压缩在淮南一带,在张士诚和元朝的南北夹击下,于1366年宣告灭亡。
虽然韩宋政权由于斗争策略失当、军事指挥分散、不注重根据地建设等原因最终走向了失败,但其三路北伐给元廷统治造成了致命打击是不容抹杀的功绩。而且红巾军长期在中原地区与元朝主力对线,客观上隔断了元朝对江南的控制,为江南红巾分支朱元璋、陈友谅等人的壮大争取了时间,最终促使了元朝的覆灭。
朱元璋
文史君说
在元末大起义的浪潮中,刘福通、韩林儿率领的红巾军是当之无愧的灭元首功。然而在明修《元史》中,刘福通等人竟连列传都不配拥有,还动辄就被冠上妖人的名头,这是很不公平的。同样是平民出身的汉朝,人家司马迁修史时都知道将起义先驱陈胜抬高到世家的级别呢!而出身红巾军的朱元璋,却连这点度量都没有。
参考文献
宋濂:《元史》。
傅海波、崔瑞德编,陈高华、史卫民等校订,史卫民等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美]梅天穆,马晓林、求芝蓉译:《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尚竞配资-股票配资炒股-配资选股-在线炒股配资必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