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向阿根廷采购大豆,美国为何坐不住了?G7反华动作又暗藏什么玄机?
近日,一则贸易消息引发国际关注:中国买家在短短两天内与阿根廷达成20船、约130万吨大豆的采购协议。其中80%将于今年11月完成装运,剩余部分则要等到明年4月阿根廷新季大豆收获。这本是再普通不过的国际农产品交易,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掀起波澜。有美国议员公开抱怨这是难以下咽的苦果,农业界更是将之视为麻烦事——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大豆进口版图的重大转变。
数据显示,中国去年进口的大豆中,巴西供应占比已超70%。而曾经的中国大豆主要供应国美国,如今正逐渐失去这个重要市场。这种转变的根源,要追溯到美国近年来的对华政策。从拜登政府时期开始,美国就持续在科技、贸易等领域对中国实施打压。作为回应,中国主动调整进口策略,既是对美方政策的警示,也是规避单一供应源风险的明智之举。
展开剩余5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对华关税战成为关键转折点。当时中国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大幅削减美国农产品订单,直接冲击了美国农业带。这种精准打击很快见效,迫使美方重回谈判桌。虽然目前两国贸易紧张有所缓和,但中国买家仍对美方政策反复心存顾虑。
当前选择阿根廷大豆,背后有双重考量:一方面,阿根廷近期取消农产品出口预扣税的临时政策,为国际买家创造了有利的采购窗口;另一方面,分散供应链风险始终是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即便不考虑政治因素,从商业角度看,利用阿根廷比索贬值时机进行采购也符合市场规律。
就在大豆订单消息传出后不到24小时,七国集团(G7)突然加速推进针对中国稀土的围堵计划。据英国媒体报道,G7正密谋设立稀土价格下限,并计划对中国出口的稀土加征双税(关税和碳税),同时在公共采购领域设置中国稀土配额限制。这显然是美国主导的又一遏制行动——此前美国已先后与蒙古、缅甸洽谈稀土合作,试图构建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
这场围绕大豆和稀土的博弈,折射出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复杂图景。中国通过多元化的采购策略保障粮食安全,而西方则试图在关键矿产领域另起炉灶。在这种背景下,每笔大宗商品交易的背后,都牵动着地缘政治的天平。
发布于:天津市尚竞配资-股票配资炒股-配资选股-在线炒股配资必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